城市印象

“同治中兴”究竟有多大的历史意义

“同治中兴”究竟有多大的历史意义

1840年的鸦片战争,彻底改变了中国的近代史。此后,各国列强开始轮番入侵我国,争相讲述“落后就要挨打”的真理。

可是,谁都不曾想到,在这期间竟然还出现过“同治中兴”的短暂局面。当然,这个所谓的中兴局面,并不是真正的兴起,只是期间暂时的平稳而已。不过,正是靠着这个所谓的同治中兴,清朝才得以苟延残喘到了1912年,否则早就该寿终正寝了。

“同治“是清穆宗爱新觉罗·载淳的年号,顾名思义,就是要一同治理的意思。可见,他老妈慈禧太后的政治野心是蓄谋已久的。

回顾同治皇帝的即位过程,绝对是清朝帝王中最顺理成章的一回,毫无争议。

为啥?因为他老爹咸丰皇帝终其一生都无所成,唯一的爱好就是床上那点儿事。可惜,即便如此都没玩儿出多少结果,早早就把自己玩儿死歇菜了。身后,只留下唯一的独子载淳作为合法继承人。

因为没有其他的竞争对手,载淳的皇位得来简直是波澜不惊。咸丰死前安排载垣、肃顺和端华等八大臣辅政,安排慈安和慈禧两宫太后监督。表面看起来,双方势均力敌,可以相互制衡,共同辅保新帝。

可是,就在咸丰帝尸骨未寒之时,他的后续规划就被慈禧联合恭亲王奕訢给推翻了。通过辛酉政变,两宫太后完全掌握了大清朝的实权,废除了原先拟定的年号“祺祥”,改为“同治”,标志着同治时期和垂帘听政的开始。

太平天国在全盛时期,曾经拥有百万之众,甚至一度逼近了京畿重地。然而,在定都天京后,农民阶级的劣根性和局限性开始显现了。太平天国的领导层日益奢靡腐化,甚至争权夺利,不惜刀兵相向,最终导致了“天京事变”的发生。

事实上,同治帝时期已经到了太平天国运动的晚期。虽然他们还继续盘踞着江南的半壁江山,但早已显现出了“国中无人和朝中无将”的悲催局面,它的覆灭只是时间问题了。

1864年7月,在曾国藩湘军的猛烈进攻下,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被清兵攻陷。持续十四年之久,并且建立政权的太平天国运动,就此宣告失败。

几乎就在南方太平天国运动的同时,在北方的陕西、甘肃和宁夏等地,发生了大规模的回民叛乱,史称“陕甘回变”或者“同治回乱”。

起初,虽然夹杂着民族和宗教因素,但参加叛乱的回民规模并不大。在1864年3月时,钦差大臣多隆阿就将他们基本平定了,可事实证明,这只是暂时的平定而已。

大批陕西籍的回民,担心日后遭到清廷的清算和报复,在极端势力的怂恿下,大量离开陕西而进入甘肃,加入到了当地的回民义军中。这样,这支回民军队的势力日益增强。

这股势力趁着清政府无暇顾及西北之际,越发的肆无忌惮,甚至企图谋划陕甘独立,脱离清廷建立一个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。而不久后,清政府终于成功剿灭了太平天国运动,于是开始了坚决的镇压并最终取胜。

起初,对于同治帝这个六岁的娃娃而言,垂帘听政似乎是必要之举。但后来,由于慈禧过度贪恋权力,居然数次以新帝“典学未成”为由,拖延载淳亲政的时间。

由于清朝有“大婚之后必亲政”的祖训,慈禧还不惜延误同治帝的大婚。直到1872年底,在满朝文武和宗室贵族的持续压力下,慈禧这个亲妈才为十七岁的儿子举行了姗姗来迟的大婚典礼,迎娶阿鲁特氏为皇后。

载淳亲政后,他办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修缮圆明园,以便安置太后前去颐养天年。可他真实的想法,应该是早日将这俩太后挪得远远的,再不要指手画脚干预朝政。

可惜!同治帝刚把两宫太后请出紫禁城,还没来得及正儿八经的行使自己的权力呢,就在1874年时突然离世了。关于他的死因,至今还众说纷纭。

屈指算来,同治帝亲政的时间也就只有一年多。而且,在这一年多里,他的大部分精力都在筹备修园子的工作,以及与反对修园子的朝臣们打嘴仗,其余的正事几乎一件没干。

至于说,后世提到的“同治中兴”,说在此期间,清王朝平定了长期为患的太平天国,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,剿灭了趁火打劫的捻军,镇压了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,维持了相对缓和的国际关系,社会逐步归于平稳。

以上这些事,并没有胡编乱吹,的确发生在清同治时期。只是,这些事都不是同治帝这个娃娃经手的,他要感谢那些干活的人,比如慈禧太后、恭亲王、曾国藩、李鸿章、左宗棠等等。正是他们的治国理念和施政方针,才真正促成了同治中兴的出现,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了晚清的统治危机。

不过,也有一些人不认同“同治中兴”的提法,认为这是慈禧太后或者一些权臣的自我吹捧和自我美化罢了。退十万步说,即便是在这一时期,社会出现了平稳和复苏的迹象,也是一种“宕到谷底后的有限反弹“。

笔者自己认为,虽然“同治中兴”或许有夸大的成分,但那些主要的事件却是真实发生的。说到底,它是满清上层统治阶级的一次积极的自救行为,短暂延续了大清朝的国祚,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。

欢迎关注——文史不假!

相关推荐